疫苗事件是如何从社会新闻发酵成恐怖事件的?

来源:法大大 发布时间:2016-03-28 10:37:20

       本周的法治事件盘点的最大声,无疑就是刷爆朋友圈的疫苗事件。

       由于涉案金额巨大、牵涉地区极广,并且关乎每家每户儿童的健康,这起案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比起一般的造假案或者监管不力等社会案件,这件事牵连甚广,且案情严重,已经大大超出了公众所能承受的范围,值得讨论的点非常多。

       在本期栏目中,我们仅讨论两个问题:疫苗到底仅仅是失效了还是致命的?疫苗事件除了监管层失职还有哪些失控环节值得反思?


疫苗事件回顾



        据近期媒体报道,2010年以来,庞某与其女儿从上线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及其他非法经营者处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


第一问:

无论是涉案金额,还是涉案种类、覆盖省份范围,无一不在挑战公众承受底线。那么,问题疫苗究竟是失效疫苗还是致命毒苗?


疫苗失效的可信度更高



       疫苗分二类,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提供、必须接种的疫苗,而二类疫苗是指自愿并自费的疫苗。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从生产到接种的流通运输全程,均需要冷链保护,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一般疫苗需2-8度冷藏保存。


       各地疾控中心对各接种点的管控重点之一就是疫苗的冷链,无冷链保护的疫苗最大的问题就是失效。以现有的医学常识,失效疫苗注射到人体中不能产生抗体,对预期预防疾病没有起到预防保护,因而不会因无无冷链保存的疫苗直接导致人体受到伤害或死亡,事实上目前国内外没有这方面不良报告。有效的疫苗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这种反应目前科学上尚难以解决,发病率在百万分之一以上,属于低概率事件。

       朋友圈狂转发的《疫苗之殇》一文,涉及的主要是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这些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即使接种正式渠道的疫苗也有可能发生,只是非常小概率事件。而且,这些不良反应并不是接种没有冷链保护的疫苗后会的反应。

第二问:

真正让这起恶性社会新闻发酵成造成社会恐慌新闻的,应该归咎于爆出这篇新闻的媒体吗?


权威声音缺位是失控主因



       从新闻媒体方面而言,有人认为这次事件是媒体炒作加无知,认为媒体为了博眼球,吸粉丝,提高知识度,再加上对科学知识了解不清晰,对事件调查不深入,爆发这次新闻事件。


       但这件事由社会调查发酵成恐慌事件真的主要归咎于媒体吗?作为媒体,报道事实、反映事实是职责所在。而且,从新闻内容看,媒体所说的是事实,不是编造或虚构事实,报道中采用吸引人的标题,内容上采用强烈对比方式,是写作的方法问题。

       报道或许有瑕疵,但没有违背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因而不应去完全指责他们。从法律层面上看,新闻工作人员不是专门鉴定机构,不可能对一些数据或知识完全掌握和报道准确,只要反映了基本事实就是尽到责任,对事件真相调查和公布是相关部门职能。

       事件爆出当天,权威声音未能及时发声,才是造成这起事件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在事件广泛传播的当天,权威部门就能迅速做出反应,肃清无端言论,就能防止这起恶性社会新闻演变为一次公众信任的危机。

       而且,从结果上看,这次的新闻报道一方面普及了科学常识,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引起了管理高度重视,调查事件真相,处理违法人员,担负起职责。这批涉及24个省市的问题疫苗,若非有媒体报道,该事件可能会不了了之,这批问题疫苗的存在也就成了秘密。

       事实上,权威部门及时向众公布真相,才能真正消除社会的恐慌,不能靠逃避与含糊其辞。公开和透明就是让公众免于恐慌。

       而且,从这次事件的发生的原因来分析,并不是制度上缺失的问题,而是执行上缺位的原因。在此,我们也期待这件事有个合情合理的收场。